垃圾填埋場作為城市固廢處理的末端環節,長期面臨著滲濾液、填埋氣體及惡臭污染物的環境威脅。這些滲濾液不僅氣味刺鼻,還含有高濃度重金屬、有機物及多種有毒物質,例如化學需氧量(COD)和生化需氧量(BOD)的濃度分別可達數萬毫克每升,部分污染物甚至具有致癌、致畸或致突變的風險。隨著環保標準的提升和土地資源日益緊缺,如何高效治理污染場地、實現生態修復與土地再利用,已成為全球環保領域亟待突破的難題。
垃圾填埋場的污染治理需要應對多重復雜問題。首先,滲濾液的水質和水量波動極大,受填埋年限、氣候條件及降水量的影響顯著,傳統單一處理工藝往往難以穩定達標。此外,受污染的土壤因重金屬累積和有機質破壞,修復難度極高。以鎘污染為例,土壤中的鎘濃度需降至0.3毫克每千克以下才可安全利用,這對技術效率和成本控制提出了嚴苛要求。面對這些挑戰,傳統的封場填埋或簡單覆土已無法滿足可持續發展需求。污染場地治理亟需轉向“主動修復”模式,即通過技術創新實現污染物的高效去除、資源化利用以及場地的快速再生。
在這一背景下,德森環境研發的模塊式土壤淋洗裝備憑借其靈活性和高效性,成為污染場地治理領域的一大利器。該技術通過模塊化設計、智能控制與多工藝協同,突破了傳統修復技術的局限,為復雜污染場地的治理提供了全新思路。
模塊化設計提升工程效率:德森模塊化淋洗裝備的核心創新在于將土壤淋洗流程拆解為供料、破碎、分級、濃縮等十大功能模塊,各模塊通過標準化接口快速組裝,可靈活適配不同場地規模和污染類型。例如,在湖南某六價鉻污染修復項目中,設備從運輸到調試僅需24小時,處理能力高達每小時100噸,修復周期較傳統方法縮短60%。這種“即插即用”的設計大幅降低了施工復雜度,尤其適用于城市更新中工期緊迫的再開發項目。
智能化驅動精準修復:搭載5G通信和智能控制系統的集成式淋洗裝備,可實時監測污染物濃度、淋洗液pH值等關鍵參數,并通過算法動態調整藥劑投加量和工藝流程。在青海某砷污染場地治理中,系統通過自動優化淋洗劑配比,使砷的去除率穩定在95%以上,同時避免了過量藥劑使用導致的二次污染。這種精準調控能力不僅提升了修復效率,還顯著降低了運營成本。
多污染物協同去除與資源循環:針對重金屬與有機物復合污染,德森淋洗裝備通過水力分級與化學淋洗的協同作用實現分層治理。例如,在北京某鉛污染工業地塊中,污染土壤經淋洗后鉛濃度從850毫克每千克降至35毫克每千克以下,淋洗液循環利用率達90%,修復后的土壤直接回用于道路建設。對于石油烴等有機污染物,設備可集成生物強化模塊,利用高效降解菌群將多環芳烴(PAHs)分解率提升至94%以上。這種“分級處理+資源回用”的模式,既降低了廢棄物產生量,又為土地增值奠定了基礎。
德森模塊化淋洗裝備的成功已在全國多個典型項目中得到驗證。在江蘇某化工遺留地塊,通過“淋洗+熱脫附”聯合工藝,六價鉻和苯系有機物的去除率分別達到98%和99.5%,使這片荒廢十余年的土地重獲新生。而在西北某礦區,該技術被用于修復砷、鎘復合污染土壤,修復后的區域已成功轉型為生態公園,成為工業遺址綠色再生的標桿。
未來,隨著“雙碳”目標的推進和環保法規的趨嚴,土壤修復技術將向更高效、更低碳的方向迭代。德森環境正探索將淋洗技術與微生物修復、生態重建相結合,構建“污染剝離—生物降解—植被恢復”的全鏈條解決方案。同時,通過推動《土壤異位淋洗修復模塊化裝備標準》的國際化,中國技術有望為全球污染場地治理提供新范式。
鄭州市長椿路11號國家大學科技園孵化1號樓513
電話:0371-61772378
郵箱:desenhuanjing@163.com
30年
裝備制造經驗
為用戶提供及時、高效、便捷的服務